重走長征路,奮進新征程 -- 2023赴紅原、若爾蓋、甘南開展黨建活動
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學習革命先烈不畏艱難險阻、勇于獻身的大無畏精神,不斷提高成都市房地產評估從業人員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切實在房地產評估事業中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時值建黨102周年之際,成都市房地產評估協會組織開展了“重走長征路,奮進新征程”為期五天黨建活動,8月1日行業一行47人,在成都西站集結出發,翻鷓鴣山,到紅原,過草地,此次活動還特邀行業老黨員李偉同志為黨建活動指導老師。
一、紅軍走過的草原,紅原如果用顏色定義草原,那么,紅色是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大草原最耀眼的底色。因為,這片大草原上曾走出一條“紅色之路”。1935年6月,紅軍長征經過紅原,這是紅軍長征中最艱難的時期。為紀念這片紅軍長征走過的草原,周恩來總理將其命名為紅原。
8月2日上午,我行業重走長征路的40多名隊員,沿著當年紅二、四方面軍所走過的路,扛著紅旗,冒著高反,互相攙扶,來到日干喬大沼澤。幾個屹立的石頭尤為矚目,石頭上鐫刻的“紅軍長征走過的草原”幾個大字赫然映入眼簾,紅軍過草地紀念碑在陽光的照耀下巍然矗立。碑上的一段話令人熱淚盈眶:“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種深刻的悲劇意味:播種,但不參加收獲。這是民族脊梁,他們歷經苦難,我們獲得輝煌。”
我們一行人在紀念碑前莊嚴肅立,聆聽黨建活動指導老師李偉同志講述:紅軍穿越草地前,已將主力部隊分成左右兩路軍,左路軍含一方面軍的五軍、三十二軍,四方面軍的九軍、三十一軍、三十三軍,由朱德、張國燾指揮;右路軍含一方面軍三軍、一軍和四方面軍的四軍、三十軍,由徐向前、陳昌浩指揮。黨中央隨右路軍行動。
1936年8月,紅二、紅四方面軍左路縱隊的部分指戰員,從阿壩縣出發經紅原縣渡過蜿蜒西流的嘎曲河,經日干喬踏上廣袤草地、茫茫澤國的艱難之旅。當年到達這片草地沼澤時,由于長期南北轉戰紅軍的行裝已然單薄破爛,糧食藥品物資殆盡,入夜的徹骨寒流、危機四伏的沼澤把許多人永遠的留在了這里。
?二、走出草地見曙光,班佑河畔寄哀思黨建活動一行人到達班佑村,這是紅軍過草地后到達的第一個有人煙的村莊,在長征史上享有“草地第一村”的美譽。
據黨建活動指導老師李偉同志介紹,1935年8月18日,右路軍先頭部隊——30軍3團在葉劍英的率領下,向班佑進發,左翼的紅1軍也以紅4團為先頭,于21日由毛兒蓋出發,先后踏上了征服澤國草地的艱難歷程。行軍序列為:林彪率1軍先行,緊隨其后的是黨中央領導機關、紅軍大學等,再往后是30軍、4軍,彭德懷率3軍殿后。徐向前與陳昌浩隨30軍行動。
8月底,右路軍終于勝利通過了被稱為絕境的大草地,紅1軍、紅四方面軍的30軍、4軍、紅軍大學、中革軍委縱隊等主力紅軍全部走出草地。徐向前、陳昌浩率隊進入了半農半牧的巴西、班佑和阿西地區。
黨建指導老師李偉同志講述紅軍故事在班佑,很多長征的記憶在此留駐,中國工農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和“勝利曙光”雕塑便是其二。1935年的盛夏,紅軍戰士在長征途中艱難穿越草地,有些卻沒能堅持走過班佑河,悲壯地犧牲了。為了紀念他們,當地人民建起了紀念碑。
行業黨員敬獻鮮花并宣誓正面碑文選自紅軍過草地時任紅軍十一團政治委員、開國上將王平的回憶和哀思:紅三軍在草地里走了整整七天,終于進到班佑。我們紅十一團過了班佑河,已經走出七十多里,彭德懷軍長對我說,班佑河那邊還有幾百人沒有過來,命令我帶一個營返回去接他們過河。……走到河灘上,我用望遠鏡向河對岸觀察。
那河灘上坐著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帶通訊員和偵察員涉水過去看看情況。一看,唉呀!他們靜靜地背靠背坐著,一動不動。我逐個察看,全都沒氣了。我默默地看著這悲壯的場面,淚水奪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們一步一搖地爬出了草地,卻沒能堅持走過班佑河。他們帶走的是傷病和饑餓,留下的卻是曙光和勝利。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一個一個把他們放倒,一方面是想讓他們走得舒服些,一方面再仔細地檢查一遍,不能落下一個還沒有咽氣的同志。最后發現有一個小戰士還有點氣,我讓偵察員把他背上,但過了河他也斷氣了。我們滿含淚水,脫下軍帽,向烈士們默哀、鞠躬告別。
七百多個鮮活的生命,染紅了班佑河的天空,那些在睡夢中逝去的紅軍戰士沒有等到生命的曙光,永遠的留在了那里。他們走出了茫茫草原,躲過了敵人的追殺和沼澤里暗流涌動的殺機,卻沒能走出黎明前最后幾秒的黑暗。他們就這樣平和又寧靜地睡著了,他們太累了,太需要休息了。縱然這已成為過去,但沒人能夠遺忘。
在一旁的草原上還有一座雕塑,一只大手握著黨證和一盒火柴的雕塑也屹立多年,下方題字由來,是王愿堅的《七根火柴》。故事里,講述的是一個無名戰士在紅軍最需要火的時候,甘愿犧牲自己,把保存下來的七根火柴委托戰友交給部隊。記得以前,《七根火柴》是小學語文課本里的,七根火柴,燎原中國!
三,在路上,回首紅色過往我們高速行駛在草原上,沿途能看到星星點點的牦牛,散放著,草地氣候非常惡劣,雨雪風雹來去無常,時而晴空萬里,烈日炎炎,時而陰霾蔽日,電閃雷鳴。自然條件的惡劣,使得草地廣闊的區域渺無人煙。自古以來,除了極少數藏民在這一帶放牧出沒外,絕少行人。茫茫的大草地,隱藏著多少不為人覺察的危險。
紅軍過草地有三難三怕:行路難,籌糧難,御寒露宿難;怕掉隊,怕中毒生病,怕踏進沼澤。而其中最大的威脅是饑餓。為了戰勝饑餓,走出草地,完成北上任務,組織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在茫茫的草地上,野草遍地,毒草叢生,要嘗出一種能吃的野草是很不容易的,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輕則使人中毒,重則可能致人死亡,昔日澤國烽煙革命途,今朝紅色經典盡風流。
四、紅色茨日那—— 毛主席命令:三天奪取臘子口俄界會議后,紅軍先頭部隊沿達拉河向東北方向的旺藏寺進發,這段路程全是崎嶇的山路和異常險峻的云崖棧道,行程艱難。中央紅軍于1935年9月13日晚到達旺藏寺,紅一軍團住在旺藏村、紅三軍團和中央直屬縱隊住在旺藏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及警衛人員住在茨日那村。
9月14日黃昏,毛主席在其居住的小木樓上向紅一軍團下達了三天奪取臘子口的命令,接著紅一軍團將命令以電報的形式發給先遣部隊紅四團。
1927年建成的小樓至今仍保留著古樸的原貌。毛主席當年住過的房間被改為展室,收藏了當年紅軍用過的醫藥箱、標語牌等文物。小樓的主人桑潔三代人堅守初心,守護著這座小樓。在桑潔眼里,守護好茨日那毛主席舊居,是最重要的事。
茨日那村毛主席舊居五、臘子口:懸崖絕壁天險斷,運籌帷幄出奇兵4日上午,黨建活動一行實地走進臘子口戰役舊址。
臘子口戰役舊址接著來到了臘子口戰役紀念館,全體成員在臘子口戰役紀念碑前,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在場人員垂手肅立并三鞠躬,以表達對英烈的崇高敬意。
敬獻花籃隨后,黨建活動一行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參觀了整個展館。展館采用現代技術手段,再現了臘子口戰役的全過程。
臘子口戰役紀念館緬懷先烈館內珍藏的一件件革命歷史文物、一張張珍貴的影像資料和一個個歷史場景,全面、生動、多角度地展現了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傳承了英烈留下的寶貴精神。
臘子口戰役是軍事史上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的著名戰役,也是紅軍長征進入甘肅境內關鍵的一仗。此次戰役,紅軍突破了長征中的最后一道關口,為順利進入陜甘地區開辟了通道。時任紅一軍團政委的聶榮臻對此次戰役給予了高度評價:“臘子口一戰,北上的通道打開了。如果臘子口打不開,我軍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無論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會處于進退失據的境地。現在好了,臘子口一開,全盤棋都走活了。”
五、劍閣崢嶸而崔嵬 且看紅軍首破劍門關5日上午黨建團隊一行驅車前往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紅軍血戰劍門關遺址,聆聽歷史的聲音,感受“天下第一關”劍門關的險要。
劍門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之說。紅四方面軍要西進北上,拓展川陜蘇區,會合中央紅軍,必須攻占劍門關。
崢嶸而崔嵬的劍門關1935年4月2日,紅31軍4個團和紅30軍88師分別抵達劍門關下,隨即對敵形成東、西、南三面包圍并展開激戰,殲敵700余人。至此,紅軍攻克劍門關成為歷史上唯一一次從正面攻破劍門天險的戰斗,為紅四方面軍向西轉移策應中央紅軍打開了通道。
此次重走長征路,再次回顧紅軍長征的歷史,并從長征精神中汲取營養,走穩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更好地建設我們的房地產評估家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長征精神,奮進復興征程!